做好社区科普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科普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因此,抓住社区这一社会的基础细胞,加速科学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是推动社会科技事业发展进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社区科普工作的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的形势,首先我们要从思维方式上有所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是所有创新活动的核心,就社区科普工作而言,各部门、各方面工作都是整个链条上的环节,我们应抓住这个链条,切入有效的科普内容。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整体推进,综合配套”,就是一种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是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作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基本方法,应该做到“上边千条线,街道社区一根针,”善于把各方面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空间资源、设施资源等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社区科普活动的整体效益、规模效益、综合效益和集约化水平。第二是内容要创新。要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从普及技术知识为主提高到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的高度。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第三是形式要灵活多样。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去反映。对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社区科普活动形式要坚持和完善,同时根据新形势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第四是要高度重视电视、广播、网络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第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走科普投入多元化、市场化的新路子。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科普理念。社区科普的对象是社区内居民,而居民的学历、年龄、工作性质等的不同决定了科普工作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有针对